十年禁渔水质“Ctrl+Z”内“鱼”顶流爱上了泸州!

发表时间: 2025-08-21 01:02:37 发布于:农业专用网

  泸州境内大小河流共计96条,其中长江泸州段136公里,沱江泸州段44.6公里,赤水河泸州段229公里。泸州境内建有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,分别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濑溪河翘嘴鲌和蒙古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、龙溪河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。

  2017年1月,长江重要支流赤水河率先试点实施十年禁渔;2021年1月,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。进入半程,泸州已取得阶段性成果:退捕渔民生活安定,禁渔成效持续向好,监测鱼类数量大幅度的增加,生物多样性恢复迅速,“鸢飞鱼跃”的生态胜景频现泸州。

  5月12日上午8点,长江泸州段头脊梁,一艘快艇稳稳地停在江面上。船头,一面印有“科学考察”字样的蓝色旗帜迎风飘扬,两名捕鱼人正缓缓收网。网中不仅有长江鲟、胭脂鱼、圆口铜鱼、岩原鲤、长薄鳅等珍稀鱼类,还有中华倒刺鲃、黄尾鲴、花鲢、白鲢等常见品种。

  这是由四川大学组织并且开展的“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水生物资源调查”。

  渔网全部收起后,各种鱼儿被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水桶中。尽管下网时间不长,但捕捞上来的鱼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相当丰富,最大的一条是重达10多斤的长江鲟。

  对于这条10多斤的长江鲟,捕捞人员黄静并不感到惊讶,因为往年他们曾捕到过二三十斤的长江鲟。他说,与往年相比,今年捕捞到的花鲢和白鲢数量大幅度的增加,黄尾鲴的数量也不少。整体看来,长江禁渔4年多来,水生生物恢复情况良好,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多。

  上午10时许,收网工作结束,快艇迅速掉头赶回泸州城区滨江路边的渔政趸船,调查工作随即展开。

  科研人员取下渔获物,使用专业取样工具,首先鉴定鱼的种类,然后测量体长、体重并确定捕捞尾数。根据科研需求,他们还会从长江鲟、岩原鲤等特有珍稀鱼类身上采集一些遗传样本,用于进一步分析。完成相关信息登记和样本采集后,渔获物被放回长江。

  四川大学的科研人员赵鹏全程参与了监测工作,他认为,取样河段的鱼类种群恢复情况较为乐观。

  “岩原鲤,全长338毫米,体重447.3克;云南光唇鱼,体长264毫米,体重315.3克……”2024年9月,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在叙永县赤水河流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,以评估赤水河流域禁捕效果。

  “此次监测旨在评估赤水河禁渔计划实施效果,连续4天的监测活动已成功记录了20种鱼类。”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周闯介绍,结合近两年的监测数据发现,赤水河叙永段鱼类种群已增至约30种,其中还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薄鳅和岩原鲤,赤水河整体生态环境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。

  “那条小船出来了,看,他们准备电鱼……”5月12日凌晨,在泸州长江段纳溪境内水域,渔政值班人员通过渔政天网系统发现江面异常,一条预警信息同步上传。泸州渔政和长航公安迅速调集人员、车辆和船只,一张围捕电鱼者的“大网”迅速张开。

  尽管雾气弥漫,能见度极低,但借助渔政“天眼”提供的红外“视线”,执法船只成功向违法电鱼船只围拢并收网。最终,非法捕捞者被当场抓获。

  今年4月,市民举报赤水河流域九支镇境内有人从事非法捕捞。执法人员迅速到达现场,借助智慧渔政监控系统的热成像功能,在徐家祠村14组河岸边找到了正在实施捕捞的村民。有了“江河电子眼”热成像技术的支持,非法捕捞人员即便在夜间出动也难逃法网。

 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长江流域泸州境内禁渔干线长、面积大、任务重,“人海战术”已不足以满足工作需求。如何创新监督管理方式?智能“天网”的助力,让涉渔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无所遁形。

  截至目前,全市已拥有29艘渔政执法船艇、16架无人机、186个视频监控点等设备。同时,还将多种前沿感知设备、智能技术和平台系统全面打通,形成了“全覆盖、可视化、立体式”的沿江视频监督管理体系,确保禁捕水域全景“看得清”,禁渔执法处置“说得清”,区域事件“查得明”。

  科技赋能,使禁渔执法监管告别了“人盯人防”的时代。除了智能“天网”,日常巡护和宣传手段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。巡护队是泸州禁渔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。2021年9月,合江县成立了首支由退捕上岸渔民组成的护鱼队,他们熟悉长江、赤水河及沿岸情况,能够驾驶机动船进行巡护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组建10支渔政巡护队伍,巡护人员已达155人。

  “生态长江,人人共享。禁止捕鱼,人人有责……”在江阳区滨江路江堤上,行人靠近路边灯杆时,顶端的喇叭会自动播放禁渔宣传内容。这种见人就宣传的“灯杆喇叭”,在许多人流集中的江堤边随处可见。正是这种“不厌其烦”的宣传,才让禁渔政策深入人心。

  春夏之交,长江泸州段澄溪口附近水域,波光粼粼的浅水区,鱼群异常活跃。它们纷纷游至浅滩扑腾跳跃,泸州人形象地称之为“板籽”。

  “目前,长江泸州段内鱼类种类超过100种,常见的有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鱼、鲤鱼、鲫鱼等。”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原渔业渔政科负责人王泽佩介绍,每年3月至4月是许多鱼类的产卵高峰期,此时水温约为20℃,正适合鱼儿产卵,“鱼儿产卵后通常在2至6天内即可孵化”。

  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的江河水质报告数据显示,长江泸州段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,慢慢的变多的珍稀、特有鱼类重现长江中,比如子陵栉鰕(xiā)虎鱼、粗唇鮠(wéi)、褐栉鰕虎鱼、洛氏鱥(guì)等。

  泸州市林业竹业局提供的渔业资源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:2024年,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州片区监测到的鱼类达100余种,其中土著鱼类91种,比2021年增加了8种。

  “长江流域的土著鱼类种类显著增多;鱼类资源总量明显增长;四大家鱼(青鱼、草鱼、鲢鱼、鳙鱼)等主要经济鱼类的性成熟个体比例明显提高;长江鲟、胭脂鱼、岩原鲤等珍稀水生动物的出现频率大幅度的提高。”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、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姚维志表示,自全面禁渔以来,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现恢复态势,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。

  随着长江泸州段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,慢慢的变多的鸟类也选择到泸州栖息、落脚。近年来,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成为泸州的常客,冬季的东门口长江边,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
  不仅如此,去年2月水鸟迁徙季,泸州观鸟协会会员在沱江泸州段拍摄到了被誉为鸟中“大熊猫”的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。同时,合江摄影爱好者也在长江边捕捉到了有着“鸟中活化石”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——中华秋沙鸭的身影。此外,苇鹀也现身泸州,这种鸟类原本主要分布于俄罗斯、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、西北等地。

  据统计,近年来,随着长江泸州段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,长江流域野生鸟类种类已达近400种,意味着全国四分之一的鸟类种类都可在泸州觅得踪迹。

  “禁渔的目的是恢复自然种群、野生生物多样性,维持自然生态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指出,慢慢的变多的珍稀水生物种回归,正是长江禁渔成效的生动体现。

  禁渔前,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逐年递减,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,其中“四大家鱼”资源量大幅度减少,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%以上,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。

  2018年,泸州市完成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81个河道砂石堆场的整治,全面取缔了长江干线座非法码头,长江泸州段的餐饮船也在年内全部取缔。2020年6月,泸州境内1400多名渔民告别渔船,退捕上岸,转产转业。2021年1月1日零时起,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10年禁渔。

  截至2021年底,泸州退捕渔民达1400余人,其中984人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。对于退捕渔民,辖区政府采取了因户施策、分类帮扶和多元化安置的措施,实现了转产就业的“百分百”。

  那一年,靠长江为生的黄静也随大流“退捕上岸”。然而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难以适应上岸后的生活,“打过工,创过业,但总感觉自己不是那块料。”

  从小跟随父亲上船捕鱼,黄静还记得,早年一条渔船可捕捞三四百斤鱼,一网捞起至少十多种鱼类。随着长江生态恶化,鱼类数量锐减,渔民们不得不面对“鱼儿越捕越小、渔民越捕越穷”的现实。

  因年轻、有开船技术、熟悉长江水情,上岸后,黄静常受邀参与科考工作。每年5月及9至10月,科研团队会在长江泸州水域开展科研捕捞。重新再回到长江上,他的身份从“捕鱼人”转变为“护鱼人”,成为长江生态变化的直接见证者。

  长江大保护行动的推进,使得水生物种多样性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,这其中也离不开活跃在长江流域的民间“护鱼”力量。

 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,永宁河被纳入禁渔范围。在叙永县江门镇,有一支平均岁数超过50岁的民间“护鱼队”。自成立以来,这支队伍在当地政府指导下,长期参与禁捕宣传、河道清理、增殖放流等义务活动,关注永宁河的生态状况。

  今年4月,队长张万平和队员们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,义务捐资购买了10000余尾鱼苗,在永宁河江门镇境内的紫檀口进行放流。到了“知天命”的年纪,张万平和他的队员们仍在坚持,旨在改善永宁河的鱼类种群结构,促进河流ECO的平衡。

  “自从江边的餐饮船舶被取缔后,江水更清澈,再也看不到水上漂浮的潲水油花了。”游泳爱好者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最直观的感受。5月16日清晨,从东门口上岸的刘强一边擦拭着湿漉漉的头发,一边感慨:“前些年在长江里游泳,几乎遇不到鱼。这两年,游泳时经常有鱼儿擦身而过,甚至与大鱼相撞的情况也时有发生……”

  码头关停、餐饮船取缔、渔民退捕……当风平浪静的长江变成“鸢飞鱼跃”的秀场,十年禁渔的成效初步显现。但姚维志也强调,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处低位,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依然严峻。



相关文章
官网app下载入口-官方网站 皖ICP备18026708号-1 |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-1 | 技术支持:网站地图